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_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_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_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1
  • 2
  • 3
絲綢文化
當前位置:首頁 > 絲綢文化
尋找絲綢起源(考古進行時)

  

圖為汪溝遺址的碳化紡織品。


汪溝遺址絲綢的發現,明確了早在5000多年前中國就存在絲織品。在鄭州仰韶文化聚落群以及史前遺址中開展更廣泛的提取和檢測,將勾勒出這一地區的絲綢起源分布,將絲綢起源不斷推向深處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馴養家蠶、繅絲織綢的國家。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的起源之一,絲綢起源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話題。

在古老的傳說中,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史料中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帝元妃,治絲繭以供衣服,后世祀為先蠶”的記載。在河南滎陽青臺村出土的羅織物是黃河流域發現最早的絲織品,出自距今5300—5500年。浙江湖州錢山漾出土的絹片和絲帶是長江流域出土最早、最完整的絲織品,出自距今42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不過,絲綢的原材料蠶絲,是一種生物高分子材料,易受多種因素影響而遭到降解,今天很難獲取絲綢實物證據,且年代越早的證據越難尋覓。

2010年10月,國家文物局批準以中國絲綢博物館為依托單位設立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為尋找絲綢起源研發新的認知方法和技術。絲綢的本質是具有種屬特異性的絲素蛋白,可以用免疫學技術對之進行識別鑒定,其基本原理是抗原抗體的特異性識別,從而準確獲知蛋白質成分信息。

這種方法體現了較大的優越性。其一是特異,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其二是敏感,對于已經嚴重老化降解的絲素蛋白和角蛋白同樣有效;其三是可以鑒別出生物學種屬來源,如桑蠶、柞蠶、蓖麻蠶等。這些優點也使其在古代絲綢的分析檢測領域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

2017年以來,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專業技術人員多次赴鄭州仰韶文化遺址開展工作,包括汪溝遺址、青臺遺址和雙槐樹遺址。汪溝遺址是仰韶時期一處擁有相當人口規模的區域性中心聚落,是滎陽地區眾多聚落遺址中最為中心的、面積最大的一處仰韶時代聚落遺址,對于認識新石器時代社會內部結構、人口地理分布區域、氏族形成和發展及文明起源有較為重要的學術價值。在汪溝遺址清理的7個甕棺中,考古人員在其中5個中發現了碳化紡織品。

紡織品的有機質基本流失,只留下碳化的痕跡。但我們通過對碳化紡織品的形貌、組織結構分析,發現兩種碳化紡織品——平紋織物和絞經織物。通過酶聯免疫分析技術確定絞經織物的纖維材質是桑蠶絲,結合組織結構分析結果可以明確該絞經織物為羅織物,這跟20世紀80年代青臺遺址出土的絲織品屬于同一種織物類型。同時在頭蓋骨的附著物里也檢測到了蠶絲的殘留信息,表明當時兒童可能用絲綢包裹下葬。這種喪葬習俗與古人對蠶神的崇拜有關。蠶的一生經歷卵、幼蟲、蛹、蛾四種狀態的變化,特別是靜與動之間的轉化(包括眠與起),這些過程都會使人們聯想到人類自身。先民因發現蠶會在作繭自縛后,破繭升天,用絲綢包裹下葬,寓意逝者重生。

此次汪溝遺址絲綢的發現明確了早在5000多年前,中國就存在絲織品,而且具有一定的廣泛性。

近日,中國絲綢博物館在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設立的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鄭州工作站正式揭牌,隨著酶聯免疫技術檢測體系的不斷優化和完善,在鄭州仰韶文化聚落群以及史前遺址中開展更廣泛的提取和檢測成為可能,我們將勾勒出這一地區的絲綢起源分布圖和探尋年代更為久遠的絲綢,將絲綢起源不斷向歷史深處推進。

(作者單位:中國絲綢博物館 周 旸)

 

 

[!--pape.url--]
主辦單位:四川省絲綢協會、四川省絲綢科學研究院、四川省絲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蠶桑絲綢生產力促進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橋路18號 聯系電話: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絲綢網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
微信公眾號,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