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_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_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_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1
  • 2
  • 3
企業展臺
通知公告
絲綢文化
人物訪談
當前位置:首頁 > 企業展臺 > 人物訪談
蜀繡+科技 曾是下崗女工的她45年傳承一門手藝

設計、勾稿、上繃、配線、刺繡、裝裱......細若發絲的蠶絲線,一百三十余種繡藝針法。蜀繡又名“川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作為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蜀繡歷史悠久,東晉以來與蜀錦并稱“蜀中瑰寶”,以色彩細膩明快,針腳細密精美聞名。

非遺傳承給人們最直觀的感覺是“老”和“舊”,但在科技手段的賦能之下,非遺也能秒變為“新風尚”。

當蜀繡與手機像素碰撞,會擦出什么樣的火花?近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蜀繡代表性傳承人孟德芝參與了手機廠商發起的復刻蜀繡名作《熊貓》的活動,她用自己的方法將神奇而又充滿魅力的蜀繡展現在了大眾面前。

蜀繡+科技,來自針尖上的探索

“一直都想知道蜀繡是什么樣的!”“蜀繡針法竟然可以這樣出神入化。”“國粹結合科技,這方式很新穎。”放大手機像素、復刻蜀繡名作《熊貓》的活動一經推出便引來網友熱議。順滑透光的彩絲上,臥坐了一只懶洋洋的大熊貓,這是蜀繡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熊貓》。

暈針、鋪針、滾針……從穿針到引線,從針腳到針尾。活動中,繡師們將最細膩的心思“放”進了針線里,靈活的手指往來穿梭,讓人眼花繚亂。

“這雖然只是一個蜀繡表演,但能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到蜀繡,就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孟德芝作為本次活動的蜀繡指導老師,參與活動的初衷是想通過蜀繡與科技跨界聯動,更好的傳承、推廣這一門技藝。

“蜀繡歷史悠久,用繡針引彩線,千針萬線可以形成一幅美輪美奐的錦繡畫卷。可惜現在很少有年輕人愿意走進繡房,學習、傳承這一門技藝。”作為非遺傳承人的孟德芝認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傳承這一門技藝。

出生于蜀繡世家,她從小就熱愛蜀繡

孟德芝對蜀繡的熱愛源于家庭的熏陶。1961年,孟德芝出生在了一個蜀繡世家。她的外婆唐正英是民間繡女,母親包世群是成都蜀繡廠的高級繡工。孟德芝小時候最熟悉的場景,就是母親每天坐在木制繃架旁進行刺繡。

“看得多了,就想動手嘗試,能簡單地繡上幾針。”對于孟德芝來說,那枚小小的繡針十分神奇。她著迷于繡針在繡布間上下穿梭,來回跳動時的“姿態”,經常搬著自己的小板凳,看著母親指間的繡針在空中飛舞的影子。“飛針走線,就能繡出不一樣的花紋來,而且樣樣都十分精美。”

1979年,孟德芝成為成都蜀繡廠的一名新繡工,師從當時蜀繡界著名的大師肖福興,全面學習蜀繡技藝。“學習蜀繡,打基礎需要兩年;達到中上水平,至少要五到十年。”

蜀繡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其針法更是五花八門,如渾厚綿延的衣錦紋滿繡、繡畫合一的線條繡、精美巧妙的雙面繡,以及齊針、鋪針、暈針、紗針、點針、覆蓋針等,同一件繡品就可能采用多種針法交錯結合使用,復雜多變。

“學習一門技藝其實不容易。”作為年輕的繡娘,剛開始學習蜀繡,手被扎破是常事。孟德芝回憶,初學蜀繡時的條件比較艱苦。炎炎夏日,為了防止自己的汗水流淌在繡布上,她經常得準備一根毛巾,繡幾針擦一次汗;到了冬季,手又會被凍得僵硬、麻木,捏不住繡針的同時還容易將手扎流血。

但因為熱愛,孟德芝一門心思“撲”在蜀繡上。刻苦的學習讓她的刺繡技藝突飛猛進,成為同批繡工中的佼佼者。孟德芝刺繡的第二件作品,獲得新繡工繡藝比賽的一等獎;她參與制作的繡品兩度“入駐”人民大會堂。

1981年,孟德芝參與了大型雙面繡《芙蓉鯉魚》蜀繡的繡制工作。這件藝術品繡成后,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至今。2012年,她又帶領團隊,耗時109天,繡制了長7.5米、高3.4米的《秋色高原》。這幅繡品作為四大名繡的新代表作走進了人民大會堂。

遇變故,她從下崗女工“逆襲”為國家級大師

輝煌的背后是風雨。2005年,成都蜀繡廠關閉,孟德芝下崗了。

“老天餓不死手藝人。”為了生活,已經40歲的孟德芝租了一個8平方米的門面開始創業,招收愿意學習蜀繡的學生。冬天,由于繡房過小,孟德芝和學員們每天在露天的院子里,頭包圍巾,腳踏電熱墊,堅持制作蜀繡作品。

為了宣傳蜀繡,孟德芝曾扛著繃子走十幾里的山路參加表演活動;為了聯系業務,她騎自行車,穿梭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為了按時完成第一批訂單“太陽神鳥”的刺繡,她和學生們連續一個月工作到深夜……2006年,在政府的幫扶下,孟德芝創立了自己的公司以及繡工培訓基地,還解決了100余名下崗女工、失地農民和待業青年的就業問題。

創業路上,孟德芝對蜀繡技藝的傳承與創新也從未止步。她制作的蜀繡精品達幾百幅,代表作中單面繡《蜀宮樂伎》,雙面繡《芙蓉鯉魚》《長毛狗》《荷花貓魚》,異色繡《荷花鯉魚》,異形繡《文君聽琴》等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并獲大獎。

“蜀繡中,雙面異形異色繡無疑是最高難的表現形式。”2011年,孟德芝創作的《荷花鯉魚》采用了雙面異色異形繡,繡品中荷花、荷葉使用的是雙面繡針法,3條正反變色的鯉魚采用雙面異色繡針法。2012年,她憑借該作品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

蜀繡傳承遇“冷”,新鮮血液是關鍵

然而,蜀繡的傳承和發展,一直是業界難題。據相關數據統計,全省繡工約1萬5千人,熟練的繡工不到150人,其中能繡制精品的只有半數,且年齡日趨老化。現有國大師3位;省大師51位;市大師約80位。

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蜀繡代表性傳承人郝淑萍從事蜀繡這一行已有60余年了。75歲的她至今仍然捏著手里的那根針,做著傳承工作。“很多老藝人已相繼退休,目前,蜀繡面臨后繼乏人和優秀人才流失的問題。”郝淑萍告訴記者,最初學習蜀繡的部分人已不再從事蜀繡工作。師徒傳承的學徒能堅持兩、三年的居多,真正能堅持十年以上的鳳毛麟角。“蜀繡雖列四大名繡之一,但許多四川人都不知道什么是蜀繡。不少大師們帶徒成本高:沒有自己的場地;還要給學員發工資。此外,蜀繡還面臨繡品銷路窄、銷售量低的問題。絕大多數大師沒有創新能力(沒有創意團隊),作品的制作始終停留在老舊工藝品的制作階段,得不到市場認可,隨著時間的流逝必將被淘汰。開發新一代的蜀繡新品、精品、創意作品,才能符合年輕人的口味。”

“不少人認為掌握了蜀繡技術就能掙錢,但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低檔刺繡品沒有銷路,高檔刺繡品的制作又需要時間的積累。特別是‘異色異形繡’,在蜀繡藝術品中的市場需求量是最大的,但成都真正能掌握這項技術的人很少。這就出現了斷層現象。”談起收徒,孟德芝也有些擔心。從藝以來,她招收了上百余名學生,但堅持一直做蜀繡的人卻很少。

徒弟岳亞玲從2005年孟德芝開班后,就一直跟著她學習,至今已有15年了。“能像岳亞玲那樣堅持下來的人太少,很多年輕人都有些浮躁,但學習蜀繡又需要一個人最大的耐性。”

如今,為了傳承這一門技藝,孟德芝著手與高校合作,通過授課的形式,讓學生們了解并愛上蜀繡這一門技藝。“要讓蜀繡傳承得更好,應該結合學校的藝術類教育,為學生打好創作基礎,為蜀繡將來的創新發展創造條件。”

除此之外,孟德芝還打造了文殊坊、黃忠社區、郫縣團結鎮和綿竹等傳承基地,“不收報名費,希望有人來學。”目前,孟德芝所帶的徒弟中已有4位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6位成都市工藝美術大師。

創新合作,讓蜀繡走向國際

孟德芝的兒子龍超去年回到成都時,見母親年紀越來越大,卻仍然堅持傳承蜀繡技藝。他深受觸動,下定決心留在成都,接續母親的事業,把自己關于產品推廣、公司運營、品牌營銷等相關現代化理念融入到蜀繡中,讓這門手藝為更多人所知和認可。

辭掉工作后,龍超開始系統地學習蜀繡以及相關文化。對于傳承蜀繡,龍超有自己的想法。這一年來,他把蜀繡的特質總結出來,進行了一些文創產品的創新研究。“蜀繡需要重新回歸生活,被更多人喜愛和接受,而不是放在博物館里展覽。”

傳統的蜀繡作品,刺繡時間長、價格高,很難有好的銷量。考慮到這一點,龍超和孟德芝一起設計了旗袍、扇子、掛墜和挎包等,價格比較平民化,推出后很受顧客歡迎。

“蜀繡要想走得更遠,占領國際市場才是發展的目標。”近年來,孟德芝多次代表蜀繡技藝人員赴瑞士、法國、德國、韓國、美國、韓國、以色列等國表演刺繡技藝,進行文化交流。去年,她還與國際品牌寶格麗合作,將蜀繡運用在了產品制作中。“隨著時代的發展,蜀繡與時尚也有了更多結合的可能,傳統文化也能散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畢竟,經典永不過時。”

[!--pape.url--]
主辦單位:四川省絲綢協會、四川省絲綢科學研究院、四川省絲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蠶桑絲綢生產力促進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橋路18號 聯系電話: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絲綢網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
微信公眾號,掃一掃